中科慧眼孟然:故事从 Apollo 与“龙眼”的相识开始说起

时间:2021-09-15 13:45

相信大家对 Apollo 的 L4 级自动驾驶小巴车“阿波龙”都并不陌生,4月底“阿波龙”曾在福州进行了公开试乘活动。

 

 

当时,不少试乘者都被阿波龙可爱的形象所打动,圆鼓鼓的身躯显得憨态可掬,一双摄像头,仿佛一对眼睛,设计人员亲切地将之称呼为“龙眼”。

 

孟然(后排左二)和他的团队

 

“龙眼”这个名字还是取自孟然,一位来自北京中科慧眼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兼运营总监。孟然是一位典型的工科男,讲话干练、逻辑清晰,但正是这样一位看似严肃的人为阿波龙的双目摄像头取了“龙眼”这一可爱又贴切的名字。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孟然,为我们讲述关于 Apollo 和“龙眼”的渊源……

 

一场技术的碰撞,Apollo 初识龙眼

 

Apollo 与中科慧眼的初识是在阿波龙的研发过程中,当时双方针对双目摄像头“龙眼”进行了团队“协同作战”。

 

只要留心观察便可以发现,在阿波龙正前方的挡风玻璃上端,布设有一台双目立体相机。由于双目立体相机的算法复杂、计算量大,所以在实际场景中并不多见。

 

 

双目立体相机类似于人眼的工作原理,可以感知可见光并通过对左、右眼图像视差的实时计算得到前方场景的三维空间数据。换句话说,双目立体相机看到的世界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立体的。阿波龙正是利用前方场景的实时三维立体数据,与其它传感器的感知结果进行融合,最终实现精准避障的。这台双目立体相机就像是阿波龙的眼睛一样,感知着五彩斑斓的三维世界,所以我们总喜欢称呼它为“龙眼”。

 

孟然拿起手中的“龙眼”解释道:

“为了让“龙眼”发挥最好的功能,Apollo 与中科慧眼共同克服了诸多困难。只要是涉及机械、功耗和散热永远是绕不开的问题。除了保证相机的效果、效率,散热也是非常核心的问题之一。因为相机的发热量大约是单个双目小于十瓦热量。该发热量看似不大,因为在普通人的认知中这个热量甚至不能与电灯相比较。”

说到这里,孟然给大家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南方的夏季,车内都会是极度高温的状态,甚至“车内煎蛋”也在社会新闻中屡见不鲜。因此,即便双目相机只有不到十瓦,一旦将其放置于密闭空间内,散热问题便非常棘手。而这正是 Apollo 和中科慧眼需要联手解决的问题,可能的确是大众难以想象的。而最终“龙眼”变得不怕热了,这也归功于双方的技术磨合与研发。

 

谈完了关于双目相机所遇到过的技术攻坚问题,孟然还忍不住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原来,中科慧眼的研究不仅限于双目摄像头,他们现下正在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规划四目摄像头的应用,相信大家不久就会看到。

 

中科慧眼的四目摄像头

 

谈到双方的合作,孟然由衷地表示双方都非常纯粹,而百度的态度可以用“开放”二字来形容,百度技术团队的整体风格是非常纯朴的,我们的合作没有任何隔阂,非常愉快。”

 

而正是这么一支“纯朴”的团队将自己的梦想奉献给全球最具活力的开放平台,Apollo 目前已汇聚了100家合作伙伴以及近10000名的开发者。截至目前,Apollo 平台开放了超过20万行代码,共有2000多名开发者及合作伙伴下载使用了 Apollo 代码,近10000名开发者在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 GitHub 上推荐使用 Apollo 开源软件。至此,Apollo 成为了自动驾驶行业内名副其实的“大脑”。

 

 

合作升温:一场“大脑”与“眼睛”的配合战

 

那么“眼睛”和 Apollo 是如何结合的?“双方是一拍即合,形成优势互补。”孟然说道。而在他眼中,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合作与沟通,中科慧眼与 Apollo 成为了战略合作最好的样板。

 

“在感知里分为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毫米波、激光、摄像头。激光和毫米波现在有比较多的成熟产品,而恰恰双目的成熟度特别低,全球都没有几家在做,更缺少能够达到量产的公司。”孟然认为中科慧眼在双目摄像头方面的技术成熟度和量产能力正是百度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科慧眼双目视觉传感器采集图

 

中科慧眼则需要 Apollo 为其提供实验条件和环境,例如 Apollo 生态内的车便能够让中科慧眼进行测试及验证,并且 Apollo 向每一位合作伙伴都提供了同样的服务。当初正是基于合作伙伴对于实验方面的需求,仿真平台应运而生,通过软件让自动驾驶汽车真正做到“日行万里”。Apollo 对仿真平台的定义不仅仅是真实,而是能够进一步发现自动驾驶的算法问题,从开发到仿真再回到开发,仿真平台与开发过程串联成一个闭环,构成持续迭代和持续优化状态。

 

 

这次在做阿波龙的过程中,双方也针对实际需求对传感器迭代了多个版本,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兼容 GPS 脉冲、成像质量,以及深度图的精度。Apollo 就像一个大型的练兵场,始终为诸多合作伙伴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环境。当然,除了生态合作伙伴,Apollo 还同样助力个人开发者进行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落地。此前,便有个人开发者感谢过 Apollo 开放平台给予了每一位对于自动驾驶感兴趣的开发者平等公平的机会,即使是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先进的技术和代码。

 

只有设身处地进行练兵,才能不断地完善技术和产品。由于双方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因此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当 Apollo 这个“大脑”与中科慧眼“眼睛”的双向合作,才能够推动自动驾驶的技术不断演进,最终实现量产。

 

量产进行时,自动驾驶未来指日可待

 

谈到量产,其实这一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行业内有人形容自动驾驶感知领域的开发者头顶上有两块乌云,其一是从 demo 到量产,其二是成本问题。孟然也十分同意这一观点。

 

 

首先,想要制造自动驾驶汽车,不论是一到百,还是百到万,亦或是万到十万,都是不同的概念。孟然举例道:在标定时,一个人举着标定板,摆出多个姿态标定一台双目摄像头。“我们在做第一台的时候你都不用想,怎么举都行,找两个人听你的指令去拍照,拍完多组图后就做完一台车的标定了。”但是一百万台就不能如此操作,需要注入更多精力去研究自动化设备,而在研发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新的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在做量产的过程中成本又是一个棘手问题,不考虑成本去做产品实际上等于做研发。效率、效果和成本实际上是三个互为矛盾的概念。比如注重效果,可能就要用到最好的计算设备以强化算法,但是成本势必会因为效果的增加而增加;而效果的增加可能要运用到更繁琐的算法,这又将会导致效率降低。这个道理类似于人们干活,当我们做得越细致,速度就会越慢;当你雇佣高水平的人才,或者运用更优质的工具,成本便会越高。因此在量产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效果、效率、成本三个方面去寻求平衡,这就是性价比的概念。

 

而关于阿波龙的量产,Apollo 去年和金龙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些商用级自动驾驶微循环车计划在今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及试运营,这也将是国内量产的首款自动驾驶巴士。量产计划不止如此,在2017年百度世界大会上,Apollo 开放平台发布了自动驾驶量产产品 Apollo Pilot 以及全球首款 AI 人车交互系统 Apollo 小度车载系统,并宣布与江淮、北汽在2019年,与奇瑞在2020年推出自动驾驶量产车型。

 

 

尽管量产及成本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行业内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涌入,国内也不乏类似中科慧眼般优秀的创业公司齐聚 Apollo 开放平台之中。在合作中,Apollo 就是“大脑”的角色,不同技术领域则会从不同的维度去进行感知,耳朵、眼睛、手都不可或缺,只有全面的维度才能让自动驾驶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所有信息。例如没有红外,就感知不到黑夜里发热的物体,就感知不到五颜六色,少了毫米波,有雾的时候就感知不到周遭的东西等。

 

 

目前,百度 Apollo 平台主要聚焦于开放、互惠、共赢的理念,包括中科慧眼在内都没有把自动驾驶行业看作竞争的赛道。大家主要深耕项目本身,项目内部各个技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大部分公司之间都是协作共同建立生态,而这也正是 Apollo 进行开源的初衷。

 

Apollo 希望帮助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研发门槛,加速自动驾驶量产及商业化进程,未来真正实现惠及每一位驾驶用户。